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企业信息化建设,归根结底是要把企业的运行放到一个标准化、公式化的体系下去运作,使企业进入“自动“规则管理。
那么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有哪些呢? 1、信息化建设管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通过信息化的建设,企业实现了“用思想管电脑,用电脑管人脑”的管理变革,企业的管理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学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1、企业运作效率大幅度提高 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各种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共享,大大缩短了业务处理周期、提高了业务处理速度和能力,减少了重复劳动和差错。
过去,我们从接到定单到产品投产的生产准备周期至少需要10天以上的时间,而现在一般不会超过3天;
过去,制造过程中因计划不合理、工序衔接不当、质量问题处理不及时等导致生产延误的现象经常发生,有时直到产品组装时才发现需要的零件甚至没有投产,因此产品的制造周期很长,经常出现不能及时交付的现象,顾客意见强烈,而现在这些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在人员减少、设备没有增加的前提下,通过“ERP”功能的发挥一举改变了多年来一直奉行的大批量生产方式,变大量流转为少量周转、变顺序作业为同步作业,使我们的主导产品液压支架的制造周期在不影响其它产品生产的同时由一个月缩短到11天,制造能力由每月30架增加到100架。
企业运作效率的提高,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1.2、管理控制得到加强 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各种管理流程得到了优化和格式化,极大地约束了人们的随意行为,减少了各种差错,堵塞了各种明显的管理漏洞,有效消除了各种浪费现象,使企业的经营效果得到了显著改善。
首先,存货周转率的提高每年为公司减少利息支出约120万元。
其次,各种消耗明显降低,特别是近年来在产品售价没有提高和材料价格不断攀升的不利形势下,公司的各项消耗指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再者,管理信息系统科学合理的流程和透明的信息规范了管理和业务人员的工作行为,有效遏制了各类违规现象的发生,有效发挥了群众监督的作用。
2、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过程中的体会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长期工程,必须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急于求成只能给实施工作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信息化建设实施过程中的体会: 2.1、首先是动机和需求要明确,实施企业信息化要变成企业决策者的主动要求,成为企业上上下下的共识,而不是为了赶时髦;
同时搞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要明确,要解决哪些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作为建设企业必须要心中有数。
2.2、实施信息化不仅仅是导入了一个技术工具,更重要的是引入了先进的管理思想,因此需要对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重组,甚至将改变企业的组织结构、触动人们的地位和权利,必然会遇到强大的阻力。
所以,必须确认开展信息化项目的充分理由,制定一个扎实的商业计划并作好变革的心理准备。
2.3、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整体规划是为了保证企业整个信息化体系中各功能模块能相互衔接,不至于由于某个部分因为设计有误而导致整个系统推倒重来,或者给今后企业因业务变化以及技术更新进行系统升级带来麻烦;
分步实施是各个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合理地选择实施的切入点和实施的时机,合理地安排实施的进程,通过分步实施不断进行总结改进,以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2.4、加大对管理人员管理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培训力度,使之理解新的'
业务流程、熟悉计算机的操作。
3、企业信息化致力于系统的完善 企业实施管理信息化管理应致力于系统的完善、改进和应用的深化。
完成内部管理后应与外部资源无缝集成。
对管理信息系统循序渐进升级提高,以扩大应用范围、增加应用深度、提高应用效果。
3.1、整合客户和供应商资源,建立扩展的“ERP”系统 由于传统的ERP仅将信息连通和资源整合的范围局限在企业内部,要扩大企业的边界,把客户、供应商以及合作伙伴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集成,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和运作效率。
(1)把客户作为内部资源的前向延伸,让企业信息系统部分对授权客户透明,使客户能远程直接下达订单、参与产品设计并查询其定购产品的制造进度。
(2)把信息系统向供应商进行后向集成,使供应商成为系统的一个实质性组成部分,对长期供应商而言,我们将把它们作为制造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由MRP运算形成的物料净需求直接通知到供应商界面,同时授权供应商在公司内部建立虚拟仓库,由供应商直接管理并及时补充。
(3)建立基于信息发布和商务功能的综合门户网站,形成面向公司全体利益相关者(内部员工、供应商、客户等)的信息接入点,把ERP、CRM和SCM进行有效集成,形成真正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3.2、深化系统应用,提高系统的分析和决策支持能力 信息系统的应用不能限于业务处理和简单报表层面,大量隐藏在数据中的有用信息要充分发掘,使系统的分析和决策支持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将商务智能技术引入到ERP系统中,将数据仓库(DW)、联机分析处理(OLAP)、数据挖掘(DM)等技术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结合起来,通过对积累数据的整理和提炼,为决策和管理者提供实时的企业运行状况和商业环境分析资料,以提高决策层的快速反应能力。
;
。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认识问题
认识是第一位的,没有认识提高就不可能产生行动上的积极性,当然也就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不少人没有认识到信息系统能把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可以为领导提出很有价值的辅助决策信息,而且在速度和准确方面比人做得更好。
高层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正确和充分
有些条件较好的企业满足于眼前的状况,认为不提高信息化建设,企业照样能搞好,因此,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有些企业的高层领导在企业信息化初期,对信息技术抱较高期望,希望通过企业信息化获得较高效益,结果一旦看到投资费用增多,而效益又未见明显提高便丧失信心。
高层领导不能用长远眼光来看待问题,急功近利,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继续发展。
凯时kb88官方网站
一部分管理人员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有丰富的经验,他们往往看重自己的主观认识,抱残守缺,不愿意主动分析吸收新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手段,信息化对他们的地位构成巨大的威胁;
积极倡导者由于传统习惯思维,继续沿用过时的管理思想或过时的管理手段,需要学习的不是简单的操作方法,而是获得分析、决策信息的管理理念;
专业技术人员正由于现代技术的不断增长的复杂性变得越来越狭窄,面对在总体上缺乏协调和相互联系,系统在宏观上处于支离破碎的局面而影响了总体效益的现实,技术人员处于多种制约和局限性中不能自拔。
在组织的战略制订中产生两个极端:将信息系统视为组织的战略目标;
将信息系统独立于组织战略之外
一方面,组织错误地将信息系统看成组织的战略目标。
于是大量的时间、精力、对策花在如何使这一“目标”的大致完备,信息的投入变本文来源于文秘知音网站得越来越庞大,而组织并未获得实现公司战略要求的在保持规模和效益的前提下应对未来挑战的灵活性和快速反应能力,甚至于一些公司陷入了经营困境。
另一方面,信息系统的应用与组织的管理战略之间出现诸多不协调的发展,产生单项应用多,而缺乏整体效益。
虽然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实施方面作了大量工作,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在单项应用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相反地构筑了无数个“信息孤岛”,没有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产生的却是巨大的负效益,使组织承受高额的风险代价。